财产约定必须书面吗
在婚姻生活或者其他涉及财产关系的场景中,财产约定是一个重要的事项,很多人都会疑惑财产约定是否必须采用书面形式。了解这个问题对于保障自身财产权益至关重要,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一、财产约定必须书面吗
一般情况下,财产约定并非绝对必须采用书面形式,但书面形式具有诸多优势,并且在某些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是必要的。
在法律层面,对于一些财产约定,口头形式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也是有效的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、即时履行完毕的财产约定,双方通过口头达成一致并当场履行,这种口头约定在法律上可能被认可。口头约定存在很大的弊端。由于缺乏书面记录,在发生纠纷时,很难举证证明约定的具体内容。双方可能对约定的条款、范围、条件等产生分歧,而没有书面证据,法院很难准确认定约定的真实性和具体内容,这就可能导致当事人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。
而书面形式的财产约定则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。它可以详细地记录双方约定的各项内容,包括财产的范围、归属、使用方式、处分权等。书面协议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,在发生争议时,能够清晰地呈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,便于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决。例如,在婚姻关系中,夫妻双方签订书面的财产约定协议,明确各自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归属,当面临离婚等情况时,这份书面协议就可以作为分割财产的重要依据。根据我国《民法典》的相关规定,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,应当采用书面形式。这就意味着在涉及夫妻财产约定时,书面形式是法定的要求,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夫妻双方的财产权益,维护婚姻关系中的财产秩序。
二、财产约定书面形式的效力如何
财产约定采用书面形式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。书面财产约定是双方真实意思的体现,只要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,不违背公序良俗,且双方是在平等、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,该书面约定就具有法律效力,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。
在涉及第三人时,书面财产约定的效力也有明确规定。如果第三人知道该书面约定,那么夫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,就可以按照约定由一方承担。例如,夫妻双方签订书面财产约定,约定各自的债务各自承担,并且债权人知道该约定,那么在夫妻一方对外欠债时,债权人就不能要求另一方承担连带责任。这体现了书面财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第三人,但前提是第三人知晓该约定。
书面财产约定还可以作为证据在司法程序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当双方就财产问题发生争议并诉至法院时,书面协议是法院认定事实的重要依据。法院会根据书面约定的内容,结合相关法律规定,对财产的归属、分割等问题进行裁决。而且,书面约定的内容越详细、明确,越有利于法院准确判断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,从而做出公正的判决。书面财产约定还可以进行公证,经过公证的书面约定具有更强的证明力,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法律效力。
三、财产约定不采用书面形式有什么风险
财产约定不采用书面形式存在诸多风险。如前面所述,最大的风险就是举证困难。在没有书面记录的情况下,一旦双方对财产约定的内容产生争议,很难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。例如,朋友之间口头约定共同投资某项生意,约定了利润分配方式,但在盈利后一方否认之前的口头约定,另一方由于没有书面证据,很难证明约定的具体内容,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。
不采用书面形式还可能导致约定内容不明确。口头交流往往不够严谨,容易出现表述模糊、歧义等问题。双方可能对一些关键条款的理解不一致,在履行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。比如在合伙经营中,口头约定了各自的出资比例和分红方式,但对于亏损的承担没有明确提及,当出现亏损时,双方就可能因为对亏损承担问题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纠纷。
在涉及第三人的情况下,不采用书面形式的财产约定可能无法对抗第三人。第三人很难知晓当事人之间的口头约定内容,当第三人与其中一方发生财产关系时,可能会基于善意取得等制度获得相关财产权益,而另一方的权益可能得不到保障。例如,夫妻口头约定某套房产归一方所有,但没有进行书面约定并公示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夫妻一方将该房产卖给第三人,第三人支付了合理对价并办理了过户手续,那么另一方就很难追回该房产。
综上所述,财产约定虽然并非绝对必须书面,但书面形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必要性。无论是夫妻之间的财产约定,还是其他主体之间的财产约定,为了避免纠纷、保障自身权益,建议尽量采用书面形式。在实际生活中,还会遇到财产约定的变更、撤销等相关问题,如果您对财产约定方面还有其他疑问,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,获取更专业的帮助。